作为一个几乎每天都会吃面包的普通消费者,我确实认同:现在想买个好吃面包,的确不太便宜🙏🏻;我也旗帜鲜明地反对某些过分溢价的面包。
但写过好几年面包榜单,也采访过若干烘焙专家的行业观察者,我也必须说句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的大实话:面包涨价,不都是纯纯的资本剥削。
稍安勿躁,今天就想与大家一起心平气和讨论讨论:为什么面包会越来越贵?
这些年里
面包价格到底涨了多少?
在感慨面包太贵之前,先弄清楚一个问题:到底现在的面包是有多贵?涨价有多离谱?
看数据会更直观,我将过去面包榜单里入围的5家面包店代表产品(有社区型,也有精品型),用2018年的售价与如今售价做了对比,发现:
7年之间,价格平均涨幅约为46%。
再对比一下价格区间的涨幅:
同样是2018-2024年,🐧发布面包榜单中(主食型欧包不在比较范围内): 最低价从 8元浮动到12元;最贵的面包单品 ,从30元到最高68元,几乎是翻了整整一倍。
也就是说6年里, 基础款面包涨幅是相对正常的,比如年年入围的嘉佩乐酒店可颂,七八年过去了,只涨了3块钱;而贵价面包的涨幅则是更为明显的。
图片来自大众点评用户
用麦当劳巨无霸来衡量面包涨价的指数也许更为直观:2018年一只巨无霸价格23元,而2024年的价格则是28元。
那答案其实明确了:面包的贵,与其说是涨幅,不如说 面包的天花板价格,是越来越高了。
而这个问题,倒是值得仔细探讨一下。
自制酵液
梦力B面粉......
你愿为哪个标签买单?
面包价格贵,与原料成本有很大的直接联系。
根据我们面包问卷的调研统计:面粉、黄油、自制酱料、酵母等构成面包的优质原料,是大家愿意为面包支付更高价格的理由。
那么这些重点原料的差价有多大?从最简单的吐司看起。
苹果花园的北海道香浓吐司,香甜柔软的快乐味道,今天的我也依旧觉得很好吃。
18元买来,500g能开心地吃五天,我下单时,自然也接受了这五大行配料表。
抛开价格更贵的精品面包店,可以看到:即便是连锁面包店的产品, 若是追求更干净、优质的配料表,面包就是会更贵。
回看2015年,发生过期面粉事故之前,FARINE的乡村硬欧定价是半只65元,一整只120元。
就算放在今天的上海面包市场,这个定价也很贵。
资深面包爱好者大约都记得,当时这家店带来的震撼:
店内显眼地摆着印有自家logo的法国原产有机石磨T65面粉(T55、T65、T75等等是法国面粉的标准,数字代表面粉中的灰分含量),包括FARINE也正是面粉的法语,这应该是上海最早一批强调面粉原料品质的面包店吧。
在当年排的长队里,有那么一部分人是为了赶一次时髦,拍照打卡;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被他家面包的品质所打动。
尽管FARINE败也面粉,时至今日,仍能在留言区看到有人感叹FARINE才是真法式面包白月光 (虽然,我很想说,旁友move on好伐)。
实话说,也要感谢这两年烘焙商家们拼命卷原料,大家对原料的意识越来越高——毕竟好吃的面包永远都是与当日新鲜烘焙、优质原料直接挂钩。
然而大家虽然也许听闻了面粉品牌之间差别,对于这些面粉之间的价格差异,可能很少做过功课研究。
来算笔账:
也就是说, 单单是面粉的原料价格,就能相差5倍+。
注意,这还只是面粉的差价。比如说现在上海优秀可颂都在用的艾许黄油,与普通黄油之间价格差距也是可以高达4、5倍。
而面包里的牛奶、酵母、糖,甚至发酵的时间成本都还没有核算。
一家面包店要想营生,除去原材料成本,还得将租金、水电、人工费,一块儿算进面包的价格内。
比如静安寺地段,带后厨只有区区35平米的商铺,月租金就要2.5万;)还得带上面包师,约8k;与前场人员6-7k的工资(装修、设备还没算进去,以及烘焙设备也需要定期花钱维护)。
最终平摊下来,可能一家面包店每卖出一只面包,真正盈利的部分,可能只占定价的30-40%(当然此处不包括一些定价实在高昂的精品面包店,大家都懂,就不细说了)。
只去猛猛卷贵原料,是明摆着要让消费者支付溢价的智商税吗?也未必。
1.一昧地使用贵原料是不一定好吃,但 对消费者来说,舍得用贵价好原料,就是足够真实可信的卖点;
2.继续以梦之力为例,这种小麦产量稀少,蛋白质含量确实很高(常规高筋粉11%左右,梦之力可以达到12.5-13%),再加上日本的制粉技术,做出来的吐司确实拥有更好的保水性,口感也更弹韧绵柔,确实是吃得出差异来;
3.舍得花钱买好原料,可以减少一部分人力培训成本:
虽然还是得找会烘焙技术的师傅,但相对而言,硬性技术要求不用那么高了, 毕竟 好底子就在那儿,口味终归不会太差 。
当然欧美、日本的面粉固然性质稳定,但其实中国本土也有特别的小麦品种,已经有不少国内独立面包店有本土小麦做的面包产品了!
至于 天然酵母、XX酵液吐司,是否真的值得比常规面包高出40-50%的溢价?
我们咨询了身边不少面包师,都表示:其实水果酵液、天然酵母不难做,用水+面粉+空气就可以培育出鲁邦种来。
这些未经纯化的菌群种类丰富,确实能给面包带来更丰富的风味与口感可能性。
缺点就是 难养护,需要耗时费心地看照,溢价在所难免 (养酵母要面粉还要电费呢!);
但过高的溢价,也没必要为之买单,毕竟酵母的不可控风险,比面粉、黄油高多啦;)
换个更通俗、没滤镜的说法,酵液可以理解为增味液体老面; 最终做出来的面包好不好吃,还得看面包师的技术。
口味上的花头
都是噱头吗?
放在10年前,我们肯定没法想到,上海的面包店能如此百花齐放。
连最初8-10元一只的日式海盐卷都能有一柜子的衍生新口味——
麻婆肉酱、酸菜黄油、紫苏凤梨都给包进去了,想都不敢想! 对于不同创意口味,还对面包体做了不同的细节处理。
上海盐面包店shiopon,堪称MBTI盐面包图鉴
对口味迭代的追求,是很正常的:都恩客的经典海盐卷固然好吃,但作为消费者也想试试青海苔味、花椒芝麻味~
能在一只日式面包吃到有趣好吃的中式融合口味,这不值得安利给大家吗?
当然,也不是每个人都觉得选择多是一件好事。我收到过不止一次类似的留言提出:
欧洲才不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噱头,价格也便宜多了,那才是真正的面包。
嗯,我觉得国内国外对面包的消费场景不同,倒也不必以国外场景为唯一标准。
比如在意大利,恰巴塔最常用来做帕尼尼三明治,更多地是作为佐餐搭配用。
而国内,我们吃面包的场景,往往集中在紧张刺激的早餐居多;或者,如果一顿一个面包,能直接吃就自带一点调味,不无聊,那是最好的。
换个例子,白米饭是主食,但当一碗白米饭,变成了蛋炒饭,或咸鱼鸡粒炒饭,也没见人说中国人就该吃纯白米饭,是不是?
以及......如果真要对比技术,我们自己的感受是,国内现在水平也真的没有输多少(尤其上海北京这样竞争激烈的大城市)。
在欧洲也不是上街随便抽查个可颂都有美丽均衡的蜂窝结构🙏🏻,当地出众的精品面包房,品类也远远不止三大金刚 (乡村/可颂/法棍,当然好的店三大金刚也好吃):
随着面包口味的创新,实际上也能引发整个品类在国内的认知度。
比如由原mbd(现BREAdFAST团队)一举带红的日式恰巴塔,在高含水面团内拌入或甜或咸不同的物料,成功拉动了中国面包市场对恰巴塔认知与消费力,甚至连山姆、盒马都推出过大盒装的增味恰巴塔面包。
这类似的创新,也并非国内在一个劲卷而已。
唱片可颂、曲奇可颂、花式丹麦......都是伦敦巴黎纽约墨尔本精品烘焙店的热门pastry产品,全世界优秀的面包师都在绞尽脑汁地拼创意与风格呢。
不同店细分赛道不同,让更多的人品尝面包各种各样的潜在可能性,这也是技术与灵感的结果,并非都是资本为了谋利。
说国外可颂便宜多了?
还是上直接案例:这两三年上海面包榜单推荐过的好吃可颂,价格在17-25元不等,下图为爱丁堡名店Lannan👇🏻, 大家可以自助算算价格💁🏻 ~
新问题:
但我网购买面包
也没见得多便宜啊
网购面包的选择远比线下丰富,这些年有些名店也是热度极高。
但, 定价体系更不可捉摸。
比如用香雪黄酒(一种超甜型黄酒)做吐司,佛卡夏用三四种某宝都搜不到的进口食材点缀……所以有时候只买一个面包,算上运费到手就已经100元出头了。
也许味道还不错,但转而想到我为了这个意大利烧饼花了一百大洋呢,我是要质疑的:
钱,当真如此好花?
就这个问题,我与烘焙业内的店主讨论过,对方推理出了一个相当通透的答案:现在,大家无论是走渠道拿货,还是直接上淘宝采购, 原料成本其实相差不太大。
主要差别在于,很多线上面包工作室的店主/主厨,是中途开始自发做烘焙的个体户,厨房体量大概只有1-2人。
这些店主 为了保证回本, 会将自己的理想工资,均摊到每个面包价格成本上,价格自然更高;所以他们也会更费心思地去钻研一些小众特别的面包搭配。
但由此,也衍生出了这样一套“ 线上抢购面包生态”:
工作室主打精品+小批量制作,面包搭配有差异性→量就这么点,价格不便宜,基本都能卖完→买到的人觉得好吃发了小红书→被转化的人都去买, 更难抢→不同口味喜好的人尝到了,有种草,也有一小部分踩雷→帖子多起来,更多的人看到觉得好奇→ 一边说贵,一边继续蹲点,一边难抢→
一家难抢的线上精品面包工作室,就此定型👏🏻。
最后的问题
面包对你而言,是什么?
对于今天的中国消费者而言,面包是什么样角色?
是第二天的早餐备选, 是一种碳水化合物主食,是香甜罪恶的下午茶点心,是拍照打卡发小红书时髦道具......
以不同的心态与场景去消费面包,大家对面包直接感受也不一样。
而对大多数人来说,面包就是个面包,超过25元的估计就买一次,不可能回购。
而面包爱好者愿意最高为一只面包付出50-70元的尝鲜价值,甚至无上限;但尝试多了,也难免会有这样的感悟:
同时,不少面包爱好者也会承认:如果有喜欢的元素,那会再试的;)
我个人认为,克莉丝汀的8元一个肉松面包非常好吃,但喜欢它,也不妨碍我享受Sloppy Gin一个28元的甜甜圈。
这样工艺竟能带来如此华丽的面包风味,是一次有意思的品尝体验!
即便今天洋洋洒洒发布了这篇近5k字文章,一层一层讨论面包变贵的原因,我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,会看到许多人点进标题,就直接滑到最底部留言:
贵死,都是智商税!花里胡哨,中看不中吃。
但是我也真诚地希望更多人看到: 这两年的面包市场趋势,也不是只有涨价。贵价面包背后,是更多人在为面包口味付出的努力。
有越来越多的水平在线的独立面包师,都选择把门店定位成社区面包店,走进郊区,走去全国更多的城市。
好吃面包也不都是集中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,小小社区店也藏着日常价就能买到的宝藏。
再比如上海Butter Always的肉桂卷,用法国最顶级的艾许黄油揉面,自制焦糖核桃,肉桂粉从内到外撒满,只要18元,良心与好吃程度都是天地可鉴级别。
浦东的粒梓、七宝的夸颂,面包均价都在10-20以内,都是安心踏实的好味道~
走出上海呢?
比如博主@肉仔肉仔肉 最近探的成都社区面包店 热晨,看视频也能感受到他家AOP黄油酥皮面包的出品不俗,五六个面包连带咖啡一共只要86元,真羡慕附近居民!
说了这么多,其实还是希望大家可以更开放包容地去看待面包价格。
面包可以变得精细又创意,让人愿意去体验与品味;当然,大家都能轻松吃上好面包的画面,是很多认真的面包师与我们最希望看到的。
***
什么?你想看好吃良心的面包推荐?
👇🏻想要种草更多面包,请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