肆
兀字的本义
本义:兀字在《说文解字》中释为“高而上平也”,其字形由“一”置于“人”上,意象上直观表现为人头部的突出部分。这种结构在甲骨文和篆文中亦有体现,表明“兀”的最初用意为高耸、特出的形象,类似人头的独立、突显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进一步指出,茂陵地区曾有“兀桑里”,暗示“兀”字还与地形地貌中的高地或显著特征相关。
在古代,“兀”常用以形容山川地貌,尤其是突兀的山石或光秃的山峰。例如,杜牧《阿房宫赋》中写道:“蜀山兀,阿房出”,形容山峰的秃显和建筑物的突兀相互衬托。此外,《庄子》中提到“鲁有兀者叔山无趾”,将“兀”引申至断足的含义,与其本义的“孤立”相通。
拓展义:
孤高与独立“兀”字本义中突出的意象逐步扩展至表示孤立独行的状态,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特立独行。例如,《后汉书》:“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”,以“兀”比喻根基的孤立与独特。这个含义进一步延伸为独立、自足的品格或状态,如“兀焉自立”。
光秃与禿落从山峰的光秃延伸,“兀”还被用于描述光秃的外貌。例如,杜牧《阿房宫赋》中“蜀山兀”就意指山体秃露无植被。同时,这种“秃”的含义也延展至人体,如“兀首”,即形容头部脱发的状态。
高耸与特出“兀”的形象引申为高耸特出的事物,如“兀岸”形容险峻的高地,“兀嵝”用于描绘险峻之态。《柳宗元·九华山歌》中写道:“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,兀如断岸无稜角”,以“兀”突出山势的卓绝。
助词功能在元代戏曲中,“兀”作为发语词出现,用于加强语气,如“兀那”,“兀的是”。此用法虽与本义关联不大,但显示了汉字语法功能的延展性。
动摇与不安“兀”还被用于形容动摇或不安的状态。《易·困卦》中“于臲卼”中的“兀”即表不安定。《韩愈·进学解》中“常兀兀以穷年”,则强调专注用功、不懈努力的状态,突显兀字的积极心理意义。